close

 真的就只有這樣嗎  

近來,觀察社會現象與周遭諸事,我發覺許多人普遍習慣將許多事狹義化。

大至龐大的議題,小至單一事件,從狹義化出發的結果在各自解讀之下,也因此釀成不必要的糾紛、模糊了焦點,並連帶地聚攏了無限上綱的狹義。

之所以會狹義化解釋任何事,最根本的主因應該是以個人權益為出發點來思考,自然近乎勉強的繼續朝狹義化走,從而以主觀的、非全面性的來看問題的中心思想和重點所在。當然,在這樣的氛圍中導致的情緒和情感,更容易讓事件與議題偏離原有主題,帶動了更多情緒氾濫的結果。

當人把事情狹義化之後會產生些什麼觀點?例如,經濟議題變成政治議題;服貿協議的目的是讓大陸有計劃性的逐步統治台灣;支持服貿會成為賣台;支持台獨就要反服貿;故意黑箱作業是要欺騙人民向大陸靠攏;支持或參與學運,是為了爭取民主;反對學運是因為不希望社會動盪不安;默不作聲是因為沒膽爭取權益;勇敢站出來才叫做愛台灣……

每一段吉光片羽形成越來越多所謂的意識流,而這些意識流也逐漸銷毀人的理智判斷。

想要客觀的、全面性的看待問題很難嗎?並不一定,重點就在於個人是否能先把維護個人權益的念頭放下來仔細察看事情的整個結構,再做決定和評斷。

這所牽扯到的就是所謂的公民意識與公民素養了。

我任職的非營利組織是社區大學,因為受教育局部的款項補助,所有學員能以比坊間低廉許多的學分費進入社區大學選修課程。雖然不同於正規課程的學歷證明,仍有很多成人在娛樂休閒、打發時間、學習第二專長、進修專業知識種種因素下,進入終身學習的行列。

有關單位的資源有限,終身學習領域的資源當然不可能比得上傳統教育體系,各地社區大學有相當高的比例是必須自籌款項來辦學。教育局部設立社區大學的最主要本意之一,也包括了培養公民意識,強化公民參與公共議題的意願。

因此,在社區大學的春秋季課程裡,第九週是所謂的公民週,由各社大自行安排主題合宜的講座活動,吸引誘發學員願意參與學習。

因為規劃公民週主題的工作,正是我這個教務企劃的職掌,從101年九月上班之後,102年春秋與103年春的公民週,老實說我有些被迫的聽從與依循主事者的想法,來結合或安排公民週的主題。

過硬或過於冷僻的主題當然吸引不了學員青睞,但要符合主管或老闆要求的—“讓一堆學員或民眾都樂於參與,且必須符合所謂公民素養養成的面向,卻不是這麼容易達成的目標。

話說最近剛舉辦的公民週,我們新上任的小主管,明知道本社大過去從未成功、也沒有勇氣籌辦公民論壇,又鑑於這陣子持續不斷的民主運動引起的話題,而希望並強烈建議我所設想的公民週主題要與這些議題有關。

場地的找尋、主講人的邀約、把硬主題變得比較可口,其實都不是最困難的重點;最難的點是----既然是培養公民意識,那麼勢必得呈現一個中立客觀的觀點分析,以讓正反兩方的擁護者,都能透過講座主題的行進過程來促進思考研討。

無論以多麼強烈的手法來灌輸觀念,都不見得是正確的,一如在多元廣納的社會中,並不是只有正與反這樣的論點而已,更不是黑白灰如此簡化的過程。

非常無奈的,礙於主事者與主管自己的政治立場,以及他們個人自身的價值觀,即便我努力設定企劃的主題是漂亮可愛、能提供反思的疑問句,所造就的結果也未盡理想的,是以他們個人設想的方向走。

從主講人的邀請,就足以證明主管是想以自己個人支持的概念來傳達他們腦海中的正見;也就是說,所邀請來的主講人,其本身就是已有定見的。例如:反核是必須的;多元成家牽涉到部份人的權利,因此一定要過關;服貿絕對要反,即便造成社會紛爭也不違法;國家元首是愚蠢無能的……

於是,在每場講座的過程裡,不時有上述相關的明示暗喻言語出現,可想而之,在場參與者中立場不同的民眾、學員(以及做企劃的我)有多麼坐立難安和不以為然。

我非常不喜歡打著冠冕堂皇的旗幟,實際上卻意有所向的想進行自己個人私權的行為(類似擺明了公器私用,也毫不心虛)。縱使,想邀請正反雙方來場辯論是如此之難,但營造一個客觀表達的局面,卻是身為主辦單位所必須遵守的原則。

就好比,很多人讚賞充份表達民主思考力的活動,卻也不能不忘了在表達民主力的背後,某程度也象徵了這群國家未來的菁英份子,實際上對自己的未來充滿惶恐,甚至是不知所以然的蜂擁,而他們是否又具備了自治力與自制力。

就好比,核能再怎麼糟糕危險,該設想規劃的方向是爭取配套合宜的方案、能取代核能發電的方法;而不是拿著高級智慧型手機拼命將反核遊行po上臉書絕對要反核,卻做不到節能減碳的身體力行,這絕對是可笑的、流於口號的、自欺欺人的。

就好比,多元成家方案再怎麼深獲同性戀者為爭取與保障自身權益的贊同;我們也不能忽略或避而不談異性戀、已婚族群在這個多元成家方案裡看到的隱憂是什麼,也不能不視他們的擔憂為擔憂。

更多時候,某些人逕自無視某些不合理,只為了滿腦子想著要夾帶合理過關。

每一個議題之所以會成為議題,不是因為它夠聳動,而是牽涉了國家社會絕大多數人的福祉和利益,而後在少數人與多數人的歧見中找到一個平衡點來推動進行,而不是蓄意以爭鬥方式來引起更多不必要的衝突。

真的就只有這樣嗎?我不禁想這麼問。

如果每一個議題,在上位者或是某族群的人們,都是刻意的隱匿某個面向,無法透明公開出所有的角落、末節,一一深入的探討、釐清,那這樣的呈現也不過一廂情願的只以自己想看到的結果來塑造某些情境。

我甚至可以說,這樣的公民意識只是淪於蚊子叮的表相紅腫,並沒有更有利的提供一個正面思考的思維。

更可怕的是,總會有另一群人藉機以理所當然的狀態,繼續以不夠正當的手段來惡性循環、耗盡整體社會資源。

倘若,我們希望教育培養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下一代,卻常在真相不完全明確的情況下,造成偏頗、偏激的思想和反社會人格,無法客觀以對人生與社會種種,我們能說我們的教育與提供培養公民意識、公民素養的方式是正確的嗎?

我們又能強辯自己是不帶有私心的來面對社會議題嗎?

假使每一次發言、每一段文字其實都是在宣揚其理念、引起影響力、說服他人跟從;我多麼想證實並看見在這些驅動的背後,當事人自己是冷靜客觀、不具有偏見的。

立場不同是可以被尊重的,重點就是尊重之後,能不能做到包容;或是溝通之後,是否只是想把自己的想法、做法強加在他人身上?

真的就只有這樣嗎?所有的議題內容就只有這樣不是黑就是白嗎?能做的就只有這樣嗎?難道不能從更多角度去探詢詳列取出最大公約數之後,再做個最中立的決定?

我三姊和三姊夫擔任建中的教師多年,當她看到他們教出來的孩子,在電視螢幕上破口大罵、衝鋒陷陣;孩子們還在臉書上用激烈的言詞反諷辱罵她和三姊夫……

三姊說當初她跟孩子們的感情都非常好,而且她在課堂中總是用字遣詞非常小心客觀的提出各種面向讓學生們思考,就是不希望自己個人的論點左右了學生的判斷,尤其是他們所教導的學生是如此的聰明優異。

也因此,她和三姊夫看著電視新聞淚流不止。

這就是我想表達的,大人們、有權勢者若是連自己都做不到公正客觀的分析評論,我想將來的孩子並不會憂心自己的未來,而總是將力氣花耗在拼命的去想辦法要怎麼鏟除跟自己不同邊的族群。

而我們現在的憂心,又能改寫什麼結果呢?

狹義化的解釋任何事情,或許滿足了當下的氛圍與情緒;然而,這對於歷史、誤導和引人誤判又加諸了多少罪過,卻渾然不覺?還是,並不是毫不自知,卻為了自己的最大利益而擅自狂妄行之?

 

 

◎本文為作者個人感想分享,謹在此謝絕不必要的意氣口水之戰,感謝您的體諒!

 

arrow
arrow

    墨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