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憑什麼   

 

我大姊曾經說過一段經典的話,大意是這樣的:『兩個人的相處模式通常在關係建立的一開始就已經定型了,之後這樣的模式若想要有所改變,即使花費加倍的力氣還不見得有用。』

我的主管這陣子跟我們老闆因為與某民間企業的合作案有了心結,主管最常掛在嘴上講得義憤填膺的一句話是:「xx憑什麼?」

「他憑什麼?當初也是他找我來管理這裡的,現在竟然因為這樣的事就不信任我,枉費我這麼拼命的打理一切。若真要我走就直說,可是他也不想想當初是他拜託我來接主管職的……

憑什麼?總是有人咄咄追問這個答案。是啊!人與人是平等的,某某人憑什麼對你怎麼樣?

其實,我的主管所抱怨的話裡就已有真正的答案。憑什麼呢?老闆憑的就是他的權勢與論理,把主管找了來;既然主管接受了高薪的職務,在職場倫理裡也就等同她接受了潛規則--老闆有權質疑她的能力是否足夠,以及能合理懷疑一時的適任是否等於永遠都適任?

也就是說,不管是基於被迫、非自願性的任何因素,在一個關係建立的初始,某個人的施壓是起始於對手的認可。是主管初始便接受邀請而任職,也就等於讓上下的關係確立,老闆憑的就是這個。

我以前也常是個執著於憑什麼的人,想破了頭總想不出某對方為何能這麼做、敢這麼做,居然無視於同理心而隨心所欲、依自己個人想法和喜惡的傷害我?我心裡糾結的是公平對立與平等,礙於情緒點上,很少能夠換一個角度思考。

以前在文章裡曾提過,有施者便有受者,施者必定恆施,那麼受者之所以不得不的受,多半是因為受者給了施者施予他壓力的權利。

當然,許多人忍不住要跳腳的喊:「我哪有?根本就是他盛氣凌人又惡劣,所以讓局面變成了怎樣怎樣……他憑什麼?他哪有權利這樣對我?」

反過來說,沒有權利並不等於沒有權力。在這個社會,很多人信奉著一個不變的法則,任何關係都會有所謂的倫理對應存在。在傳統儒家理論說的五倫裡就有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這些關係中不僅具有權利義務,也具有權力的對應。

上下與尊卑左右了施與受的對應,在不知不覺之間,施與受的關係不盡然是每個人自願接受的。在家庭中,公婆認為自己有權教訓媳婦,因為他們為長,所以那叫教導,不叫欺凌;夫婦之間,彼此牽繫的儘管是愛,也仍有施與受的關係;父母對子女存有義務,相對地認定自己有權利;兄弟有長幼對應、朋友有親疏對等。每一段關係的建立,無論是處於主動或非自願的狀況,都有跡可循--施者之所以認為自己可憑什麼來做什麼

重點正是,這個認定很可能就是施者一廂情願的想法,端看受者有沒有配合確立這樣的施受關係。

我們不太可能脫離家庭、拋棄父母和子女,那是身為人的良知與慈善,但施受兩端是否可以改善,卻有關於兩者腦袋裡的智慧如何。

當然,最可怕的是,有些施受關係的終止,來自於施者或受者的死亡。被虐者可能控訴家暴,透過法律保障來離開不講理的暴力份子;被欺壓的員工可能受不了反覆被刁難,憤而離職;被感情再三折磨的伴侶,受者終於體悟到光有愛是不夠的,於是結束感情……

這些都單純多了,最難的總是那些甘於或不甘被折磨的受者,無法自主的真正跳脫這種的情境,因此產生痛苦、悲傷、恐懼,鎮日見不到陽光。

然而,我想說的是,受者必定得承受嗎?所謂的承受是不是建立在感知上的呢?如果不是把施者的,視為,何來必須承受之有?

這種說法當然有些玄妙。我們可能勸過某些人要想開一些,要怎麼怎麼應對,也有可能被勸者會很傷悲或惱火的回答:「你根本不懂我受的苦,你不是我,哪裡會知道我受了多少罪?」

是了,這不正是重點嗎?正是因為沒有任何人會是你,絕對無法完全徹底理解體會你所承受的極大苦難,也因此真正能救你脫離苦難的只有你自己。當我們在說:『他憑什麼?』的時候,我們著眼的解決方式常常是想終止、改變這個施者的暴力無理行為,因為在心裡存有期待--對方有可能某日良心發現而改變變態的態度和行徑。

可是,我們也多半忽略了『施者認定自己是有權利與權力的理所當然』。既然如此,以常理來看,一個不認為自己有錯的人,有可能因為你感到痛苦、不可思議、不想再承受,而改變他的行為嗎?

姑且不論人是需要被認同尊重、想被關懷、有權尋求安全需求的,人際關係的上下尊卑的基底裡難以求取到平衡,也是不爭的事實。想要突破,我們要改變的很可能不是施者(因為緣木求魚),反而是我們自己的心態,對所謂的承受是什麼樣的定義。

看過【鐵達尼號】這部電影的人應該都有印象,在船即將沉沒之時,船上的樂隊指揮為了平撫大家的恐懼、緊張、慌亂,要求樂隊開始演奏。當小提琴拉出美妙的樂音,大家仍舊顧著拼命逃命、拉扯,想辦法讓自己的求生本能發揮最大的作用。

大家執著的事是逃命為先,感知的是死亡的恐懼,不可能在乎或注意到這些樂音的演奏者,根本不可能也沒有時間逃走。再美麗的樂章也只是充耳不聞的流竄在即將毀滅的空間裡,起不了消弭痛苦的作用。

我說的,就是『感受』。

也許,我們不能選擇既定身份的改變,也不能回頭重新選擇不上【鐵達尼號】,平靜的來臨當然也不是樂曲所帶來的,而是我們著重感受的是些什麼;這才是我們真正能選擇的。

立場、角度和感受的轉換,我相信才是受者最能急速解決的方式。

沒有人能真正憑什麼對你怎麼樣,我們卻可以憑著自己想依循的信念去做什麼。

他人要怎麼施,我們有理由不去受,也有能力與理智不必因此而痛苦。

每個對應的改變,我們能改變的只有自己的方向,你是怎麼看的?你是怎麼想的?你是怎麼感受的?其實才是最自由的。

 

arrow
arrow

    墨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