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記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當別人問起曾讓我感到不愉快的事時,我習慣淡淡笑著回答:「其實也沒什麼……


有時候,在小說裡描述故事人物的表情時,我也喜歡用淡然一笑這樣的詞來形容,寫得當下,我曾多次在心中企圖釐清,所謂的 淡然一笑究竟是什麼樣子?


那不像微笑帶有親切與愉悅的感受,微彎的嘴角雖有笑意,但唇邊大約上揚15度,有動作但不深刻;這又與淺淺一笑的象徵結構有些不同,可能是真的不再當一回事、覺得不甚重要,或者是在掩飾內心起伏的情緒與不安。


若真要釐得一清二楚,淡然一笑更有可能不是笑,至少不是因為歡喜、高興而笑。


那為什麼要用這個表情敷衍人家呢?


可能又具有兩種含意,一是隱藏真正的感覺,二是不想再多談相關的事。這兩者又極可能牽扯到當事人心底最幽微的部份,與其說不清楚或流於情緒面,不如以笑容來帶過,節省對方繼續發問的機會和時間,也可以此證明自己並不因對方的提問感到不耐或生氣。


人的表情有上百種,淡然一笑可說是含意底蘊最複雜的一種。


淡然一笑或許也表示,並不是不在意,只是覺得事情沒這麼嚴重,搞不好是一言難盡,甚至更有自勉的作用。


為什麼需要自勉?


因為某些事其實在當事人的內心裡,希望能盡快過去,讓心情不再被困擾。


我有不少次被氣哭的經驗,這一生也不太喜歡被冠上情緒化的標籤,縱使會大哭或大笑,在當時都是情緒與感覺最直接的反應;年紀越長,越懂得隱斂自己的情感,為得是不影響周遭人的行為舉止,也不會因此被某些弄不清狀況的人妄加責難。


在去年七月中旬,曾經為了某件被莫名羞辱污衊的事,整整氣了好幾天,那時偶而還氣得發抖。現在想想多少不值,就算我努力以理抗議、辯駁,若對方已經先入為主的用主觀法來價值判斷,硬加罪名在我身上,我又如何能洗清被冤枉的部份?


從七月至今的這半年期間,有兩、三次因價值觀不同和綠手指起過爭執,雖感些微憤怒,但委屈和難過更佔了極大的位置;真要研究起來,無奈反而是這段時期最常出現的情緒、感覺。


對孩子的教育、對現實生活的無力、人際關係上的齟齬、誤解與後續的解釋、不得不面對和處理的種種瑣事,氣憤和悲傷絕不會是必須出現的,於是我更多了數次淡然一笑的機會。


某些時候,我跟朋友分析他們切身遇到的狀況,我會勸一句:「事情沒這麼嚴重,你不要過度放大情緒,這樣很難過得去。」


被情緒導引時,人確實非常容易失去正確的判斷力,沒辦法以最客觀的態度來看事情;可是實際上我們都知道,越有情緒,事情越難解決。


不管是不是當事人的個人感受,無論每個人承受痛苦的耐力度各異,回歸到原始的起點,一旦有了某種心結和情結時,事情與感情就卡入一個死胡同,繼而反覆讓受挫感增強、情緒潰堤。


可是弔詭的是,淡然一笑並不足以應付所有的狀況,用在自身可以無誤,卻可能讓有爭執的另一方誤認為:『你居然不當一回事!』


是這樣嗎?假使某些探討、追蹤無法獲得雙方都滿意的結論時,與其各自帶著情緒繼續受傷,還不如暫停、沉澱、冷靜;縱使有違一般處理事情的態度,若非有人員會立即傷亡、挽救不及,保持靜默的淡然一笑,未嘗不是個理想的辦法。


寫到這裡,其實這陣子有些感慨,我常認為即使不接受、不認同對方的觀點和立場,人與人之間至少要做到彼此尊重。前陣子跟我三姊談事情時,我對她說過一段話:『重點不在爭出是非對錯,接受但不認同,一樣可以好好過日子。很弔詭嗎?但卻是事實,因為這樣的方式叫做體諒。』


無法包容時,我們可以採取體諒,無法以同理心體諒時,我們就做到尊重;依照經驗法則,當人懂得諒解時,必然願意原諒、寬恕。


追究起來,當人提到大家都希望別人以真誠對待自己時,倘若真遇到以來顯現性情的人,卻多數無法接受;也就是說,幾乎有半數以上的人,其實都期待選擇性的真性情,以符合自己和人際關係的期望,一旦對方的反應出乎自己預期的回應與決定時,人往往為此氣惱不已。


這氣得……是對方不願犧牲自我來配合期待,或是氣惱對方的真性情表態?或是氣憤對方不在預期下出好牌呢?這造就的結果就得變成----符合自己期待的才叫好人;不符合期待的,便成為自行其事、自以為是的壞人。


我不冒然下定論,我想我至少該做到尊重每個人應對人事物的自由意識;會過去的事情就會過去,不會過去的,再挑起所有附加的情緒也無濟於事。


只要淡然一笑就好,因為這個笑容也代表了祝福。


 


 


 101.01.17 pm7:1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墨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